文章信息

个人信用报告避免四大认识误区

【字体: 】  【来源:商易征信网】  【日期:2010-09-01】  【点击次数:877 】

发布时间:2010-09-01     信息来源:第一财经报

     误区一:不从银行借钱就等于信用好

    征信系统中因为没有您的历史信用记录,银行就失去了一个判断您信用状况的便捷方法。向银行申请一张信用卡或申请一笔贷款,长期、逐次、按时还款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您的信用意识。提前还款对于提升个人信用用处不是很大。

    误区二:个人征信系统就是搞“黑名单”

    个人征信系统没有单列出一个所谓的“黑名单”,它只是如实地记录您原始的信用信息,不加任何主观判断生成您的信用报告,它不会写上任何好与坏的评语。个人信用报告不对欠款进行“善意”欠款或者“恶意”欠款的区分。同时为了保护居民的隐私,除您本人外,只有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、信用卡等业务和进行贷后管理时才可以直接查看您的信用报告。

    误区三:一次失信,“信用污点”会跟人一辈子

    一次失信,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信用活动产生一些影响,但所谓的“信用污点”绝对不会跟人一辈子。这些信息经过一定年限以后就会从信用报告中去掉。而且,正面的信息也同样会反映在您的信用报告之中,您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良好的信用记录,帮助商业银行对您做出客观、全面的判断。

    误区四:信用报告是银行是否贷款的决定性依据

    如果贷款对象是个人,商业银行是否贷款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、是否具备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等。此外,还可能涉及抵押、担保等事项。实际上,信用报告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贷款对象以往的信用行为,也许还包括以前债务的偿还情况,给商业银行考察贷款对象提供参考。由于风险偏好及其它信息是否充分等因素,不同的商业银行面对同一份信用报告,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和贷款决定。